Digital Marketing

Clubhouse MeWe Signal 迅速冒起 9 個準則助你分析新平台

發佈於
Clubhouse MeWe Signal 迅速冒起 9 個準則助你分析新平台

最近數個月有不少新的社交平台急速冒起,包括MeWe、Signal、Clubhouse、Dispo等,每次有新平台出現時大家都躍躍欲試,但在商業的角度我們應該如何判斷一個平台是否值得我們投放資源? 以下 9 個判斷準則是我們分析及決定是否投放資源於一個新平台。

 

延伸閱讀:Clubhouse 懶人包 真的能打破現有社交媒體鏈?

 

準則一:你的目標客戶 (Target Audience) 在該平台上嗎?

 

第一個考慮必然是你的目標客戶是否有使用這個平台,因為如果你的目標客戶根本並不特別喜歡這個新平台的話,即使你在新平台上經營得再好,也沒辦法為你吸引適合的客戶層。

 

舉個簡單例子讓大家更容易了解,我們曾經有客戶因為自己個人的喜好,認為 Instagram 較 Facebook 容易帶來生意,所以就集中經營 Instagram 而放棄 Facebook,但其實該客戶的目標群組是年齡較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用戶,所以在這個情況下 Facebook 比起 Instagram 更適合其業務。

 

這個例子大家可能認為比較極端,但在我們分析一個平台是否適合自己的業務時,準則一可以說是首個必需考慮的因素,如果你的目標客戶根本不在這個平台上,大家可以花費較少的力氣甚至不經營這個平台,將有限的資源投放在你的目標客戶使用的平台上。

 

準則二:這個平台只適合個人使用還是也適合商業應用?

 

有些平台剛推出時明顯並沒有特別針對商業上的應用,例如近來很多香港人轉用的 Signal ,是 WhatsApp 創辦人離開 Facebook 後二次創業的產物,所以其基本功能和 WhatsApp 非常類似。

 

不過暫時看來 Signal 較多是個人與個人的溝通,而未有像 WhatsApp 般擁有商業帳戶 讓用戶可以設定開放時間、基本 Q&A、多人使用同一帳戶等。

 

而 MeWe 在香港爆紅時就已經擁有專頁功能,讓各位 Facebook 小編也可以輕鬆為自己的公司設立專頁作商業用途,光從這點來看 MeWe 可以說是適合商業上的應用,而 Signal 暫時並未,不過這只是其中一個判斷準則,還有其他準則需要考慮。

 

 

蘋果日報的 MeWe 專頁

 

當然平台會隨著時間演化,WhatsApp 剛開始時亦沒有商業功能,而是看到市場需求才逐步增加,但當我們決定投放資源於某一平台時,我們也要考慮沒有商業功能對我們操作或應用上會有什麼不足,而這不足之處是否該平台的優點可以彌補的。

 

準則三:這個平台使用哪種傳播媒介?

 

我們最熟悉的 Facebook 基本上包括了全部的傳播媒介,例如圖片、影像、文字等, YouTube 則以影像為主,而近日爆紅的 Clubhouse 使用的恰好就是 Facebook 缺乏的媒介 ─ 聲音 (Audio)。

 

但傳播媒介為什麼會是考慮的一個重點?原因是聲音在商業應用上有一個重大的缺點 ─ 不能被代勞。 

 

個人使用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你是大企業的話,究竟誰有資格作為公司的發言人?誰可以代表公司說話呢?

 

相反其他媒介例如文字、影像、圖像等其實都可以找人代勞,而且受眾並不會知道誰是製作人,而只是看由哪個專頁/帳戶中推出,知道是代表哪間公司/團體發言,但聲音並不能做到這點。

 

Clubhouse 已經出現了以商業作單位的帳戶,但一般而言這些帳戶只會出現於 Speaker List 中但不會真正發言,而發言的一般都是以人為單位的帳戶:

 

Clubhouse Business Account

 

亦有不少員工會於 Profile 中列明自己的公司。

 

而 Clubhouse 的本質是鼓勵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而不是希望大家作商業用途 (甚至在用戶守則入面其實有列明不容許帳戶以公司身份加入),在一個主要是人與人之間對話的平台,又真的會有人想跟一間公司對話嗎?

 

所以即使一個平台爆紅,我們還是考慮該平台的本質以及使用的媒介是否容易由其他人代勞。

 

延伸閱讀:Clubhouse 香港案例(品牌置入/內容行銷/自媒體營銷/新聞媒體)& 學習筆記/takeaway By 卡非 Social Media 學習筆記

 

準則四:這個平台有演算法 (Algorithm) 嗎?

 

在 MeWe 引起風潮時,其中一個被用戶稱讚的賣點是「沒有演算法」,因為大家認為沒有演算法即平台沒有對內容進行篩選,認為沒有內容被操控的問題。

 

但事實上沒有演算法並不是一個賣點,在沒有演算法的情況下即所有內容都以時序排行,變相容易出現洗版式的內容 (即可能連續 10 – 20 個貼文都由同一人/專頁發佈,當中講述同樣的內容),甚至出現意識不良的內容 (如和暴力及色情相關),最終只會令用戶對平台的熱愛減退,所以大家可以見到最後生存下來的社交平台都擁有自己的演算法。

 

演算法的原意是希望透過給予用戶最有興趣的內容,拉長其停留於平台的時間,而停留時間可以說是各社交平台最看重的指標之一。 

 

不過由於社交平台演算法畢竟是網絡時代的產物,存在時間並不長,故仍然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這裡我們想帶出的是演算法並不是萬惡,而沒有演算法亦從來不是賣點,所以大家在分析一個新的社交平台時,也應該留意一下它是否有演算法,而其演算法背後的邏輯大約是怎樣,以了解是否具備長線發展的可能性。

 

準則五:這個平台已經有或者未來會有廣告嗎?

 

作為用戶大概都喜歡沒有廣告的社交平台,不過作為公司或者希望利用社交平台作商業用途 (如宣傳) 時,沒有廣告的意思即你沒有辦法透過付費增加你的觸及 (Reach) 或流量 (Traffic),亦即你需要花盡心思做好內容,寄望平台的演算法可以幫你自然散播,這件事可能比大家想像中都困難,所以沒有廣告未必是件好事啊!

 

準則六:這個平台可以將流量引導至你的平台嗎(例如你的網站)?

 

在建立 Digital Marketing 系統時,我們通常都會視社交平台為流量入口,將重心放於自己的平台 (如網站上):

 

MORE的Digital Marketing系統

 

延伸閱讀:MORE 真實數據公開! 如何打造 24 小時吸客機制?

 

如果只依賴單一社交平台的話,當平台出現任何問題甚至倒下時,我們建立的粉絲及內容都會化為烏有,所以在經營社交平台時必須要考慮該平台是否可以將流量引導到平台之外。

 

以最近大熱的 Clubhouse 作為例子,Clubhouse 中只有 2 個位置是將用戶帶離其平台,主要是帶到 Twitter 或 Instagram,以彌補 Clubhouse 上沒有私訊的功能:

 

Clubhouse IG and Twitter Link

 

以這個角度而言 Clubhouse 並不是一個可以引導流量到你自身平台的好工具,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考慮點,並不是說帶不到流量我們就不使用,例如 Instagram 同樣是一個難以將流量帶離的社交平台,但我們一樣會於我們的系統中包括 IG ,只是在使用時需要多加考慮這個平台對你而言的作用是什麼,而不是人做我做。

 

準則七:在這個平台上製作內容的話,會有長尾效應 (Long Tail Effect) 嗎?

 

長尾效應 (Long Tail Effect) 是指該內容可以長期並持續為你帶來成效,例如我們經常提及的 SEO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尋引擎最佳化) 就是追求網站的長尾效應,而在社交平台上現時比較能做到此效應的是 YouTube。

 

大家可能都有發現,YouTube 不時都會推薦一些較早以前的影片給我們觀看,令這些影片無論從 YouTube 推薦或搜尋中都可以持續獲得流量,而其他社交平台如 Facebook、Instagram等,貼文一般只會活躍最多一星期,之後就會歸於平淡,貼文亦難以出現在 Google 的搜尋結果中。

 

在這個情況下在 YouTube 上製作內容就可以持續為大家帶來效益,而 Facebook、Instagram 只要你一段時間沒有發新貼文,基本上就難以維持明顯的效果,這個就是有否長尾效應的分別。

 

當然並不是說一定要具備長尾效應我們才可以使用這個平台,但對內容創作者而言,將內容放上平台後,即使有一段時間停止製作新內容仍然可以持續帶來效果,這樣內容的力量是累積的而不是單次性的,對於內容製作者而言更為有利。我們亦會建議內容創作者在建立平台系統時必定要包括可以帶來長尾效應的平台 (例如網站),以幫助自己累積影響力。

 

準則八:這個平台的特色功能在其他平台上找不到嗎?

 

有些新平台會因為嶄新功能而引起風潮,例如 Clubhouse 以語音 (Audio) 作主打可以說是還原基本步,不過如果以商業角度思考的話,究竟該功能是否新平台獨有,又是否難以被抄襲呢?

 

大家是否知道,今日我們都很喜歡的 IG Story 其實來自 Snapchat? Hashtag 其實發揚於 Twitter? 社交巨頭的反應都非常迅速,當一些有趣的新功能於其他平台推出,而又明顯吸引到他們的用戶時,巨頭們要不就收購該平台 (就像 Facebook 收購 Instagram),收購不成就可能搬字過紙了,所以如果該平台只依賴一兩個特色功能爆紅的話,可以說是非常危險。

 

以最近大熱的 Clubhouse 為例,Twitter 已經宣佈 4 月會推出 Space (而且還是進攻未有 Clubhouse 的 Android) ,基本功能和 Clubhouse 一樣,究竟 Clubhouse 的用戶會持續停留,還是返回 Twitter 使用 Space 還是未知之數。 

 

這裡我們想帶出的是,如果一個平台只依賴一兩個特色功能的話,其爆紅持續性是有保留的。

 

準則九:這個平台的生意模式是? 而該模式是否可以令該平台生存下來?

 

作為用戶我們只會思考該平台是否好用、好玩,但如果你希望投放一定資源時,我們會建議你先了解一下該平台的生意模式。

 

MeWe 在香港爆紅時其中一個賣點是無廣告,但經營一個社交平台資源其實相當吃緊,要長久經營必定需要找到營利模式,MeWe 依靠的是使用商業功能 (如專頁) 需要每月付費,或者用戶需要使用更進階的功能時亦需要付費,Clubhouse 同樣地採取無廣告策略,不過其創辦人亦明確提出了其營利計劃,將會以舉辦活動、 類似 Patreon 的 Creator 功能等收費,當我們決定投放資源時也要先思考一下,你認為這個生意模式可行嗎?

 

Facebook 及 Instagram 當日快速成長時也是先用戶後營利,例如 Instagram 當日被收購時其實仍然沒有任何營利模式,所以並不是說在高速成長期間沒有營利模式就有問題。

 

我們提出這點的原因,是如果該平台經營出問題甚至倒下時,即使其功能有多出色,我們所花資源建立的一切都會消失殆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投放資源前先去留意這一點,不過這一點可以說是額外考慮,並不能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準則。

 

結論

以上只是我們自己在考慮於新平台投放資源前會去思考的 9 個重點,並不是新平台需要完全符合以上談到的 9 個準則才值得投資,只不過我們認為經過這些思考後我們會更清楚知道自己應否投放以及投放多少資源於該平台上。

 

另外以上是對於商業應用新平台時的考慮點,我們認為作為 Marketer 各位在發現新平台時應盡量以用戶身份嘗試,盡情感受其有趣點、特性及缺點,以了解其爆紅的原因及分析可持續性。

 

剛開始使用一個爆紅新平台時必然會有流量紅利,但有利必有弊,踏入新平台亦必然伴隨風險,所以企業決定正式投放資源前宜慎重考慮,不要看到人有我又要有啊!

 

MORE Digital 是一間香港的 Digital Marketing Agency,我們的客戶包括地產商、媒體、中小企及遊戲等,如果你在推廣上遇到任何疑難,歡迎隨時在我們的網站上和我們直接對話或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聯絡我們啊!

 

想知道更多有關 Digital Marketing 的知識及實例? 立刻免費訂閱緊貼 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 及 Google 等最新消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